人民头条:人民之声 人民至上 网站热线:19909254333 总编信箱:1182290666@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人民旅游 > 旅游资讯 > 正文

红色旅游强势复苏 红色文化沉浸感悟播

www.peopletop.com.cn(2023-02-19)来源:中国文化报
复制链接关键词: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参加正面作战的同时,广泛开展游击战……”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游客孙女士在行走的党史展厅内,了解党中央在延安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他们一行的目的地是陕西延安,此时,哐哧作响的车轮正载着展厅在铁轨上飞奔向前……

近日,由陕西旅游集团(简称“陕旅集团”)主办,陕旅集团延安公司、国铁西安局、陕西省旅行社协会共同发起的“革命圣地延安——金延安”绿巨人首趟定制服务列车首发。500多名游客搭乘“延安号”红色专列开启了三天两晚的延安之旅。“延安号”不仅是交通工具,已经成为此次延安红色游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动情讲述红色故事的新载体。

▲ “延安号”红色专列 陕旅集团延安公司供图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灿烂华章。”延安市委常委、副市长郭青表示,“延安号”红色专列的开通正当其时,希望借助铁路的“东风”,把延安的产业、生态、文旅等优质资源更好地推介出去,把更多的游客、人才、资本引进来,让“铁路+旅游”承载着延安的一路美景和游客的期待,奔向“诗和远方”。

作为肩负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重任的大型国有企业,陕旅集团为顺应全民旅游消费时代来临的大潮,提升旅游出行的便捷,以疫情之后发往延安的首趟旅游专列为契机,开通了延安革命圣地旅游品牌专列,通过“交通+旅游”精品旅游列车新模式,打造宣传展示延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金延安特色名片的“移动长廊”。

记者获悉,有别于普通列车,“延安号”红色专列的讲解员可带领游客参观6节不同红色主题的车厢,组织游客合唱《东方红》《南泥湾》等催人奋进的红色歌曲,红色之旅体验感有了较大提升。车厢外,游客畅游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追忆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游览乾坤湾,在文安驿感受千年古道驿站、窑居建筑群落文化,在金延安文化旅游园区体验老延安街景和千年前北宋延州府边塞小城风情。

陕旅集团延安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延安号”红色专列为契机,依托陕旅集团平台优势,立足圣地延安红色文化,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奋力讲好红色故事。

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陕西省政协委员、延安市政协副主席张秀表示,要多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等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红色景区,自觉厚植爱国情怀,培根铸魂,坚定信仰。

不久前,全国妇联命名18家场馆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安红色家风馆是陕西省3家获批单位之一。该红色家风馆以家庭为核心,突出呈现了中国妇女在革命奋斗和家庭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了女性革命前辈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和革命力量。

延安红色家风馆位于宝塔区圣地河谷·金延安文化旅游园区,总建筑面积2170平方米。展馆以“革命人生·红色家风”为主题,聚焦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革命奋斗史,深入挖掘延安时期共产党人所建立和倡导的优良家风,遴选出百余位革命者的精彩人生片段,通过家国情怀、革命爱情、红色家庭等7个板块,集中展示延安时期红色家风脉络,生动体现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营1年多来,累计接待参观游客1000余批次,吸引2万余名各界群众参观学习,已成为延安市乃至陕西省开展党建培训、家风教育、研学教育的首选场所之一。

近年来,延安旅游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宜川壶口瀑布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5A级景区达到3家;甘泉大峡谷、秋林抗战纪念地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3A级旅游景区——安塞南沟村成为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54家。延安已成为全国人民红色旅游的目的地、向往地。

未来,陕旅集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依托圣地河谷·金延安景区、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交响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等文旅资源,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更多的游客更好地了解延安、感受延安,成为延安精神的时代传人。

 

河北涉县:

打造红色主题深度体验旅游区

刘 臻 范海刚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非常忙碌,但也十分开心。”对于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河北邯郸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工作人员王浩难掩喜悦之情,游客回来了,景区处处洋溢着喜庆和欢乐。

作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今年春节,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当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赤水湾古镇、娲皇宫等经典景区组团营销,精心烹制了节日文旅大餐。春节假期,全县游客突破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仅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就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位于涉县赤岸村,是全国唯一一处全面、翔实记录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历史的纪念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在这里战斗、生活达6年之久,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传奇,形成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为老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没想到大年初一就有这么多游客。在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里,大家缅怀先烈、致敬英雄,令人十分感动。”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馆长李海军表示,如今春节红色游不仅成为一种潮流,也是开展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方式。

今年春节,常住河南郑州的刘玉田特意带着6岁的孩子回到老家涉县,假期第一站就是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好几年没来这里,变化真大。展览内容和形式不仅更加丰富,景区还有精彩的红色文艺表演。”刘玉田说,孩子看得特别认真,学习劲头十足。

2021河北省第六届旅游发展产业大会在邯郸举行,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作为大会的核心区和主场地,司令部旧址和陈列馆不仅进行了改造提升,红色记忆小镇、赤岸连心巷、太行颂文化园等新业态也一跃成为周边网红打卡地。

顺着人流,走进太行颂文化园,园内人头攒动。主打宇宙探秘、海洋奇遇、野外求生、穿越时空、魔幻历险等娱乐科普题材内容的幻影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全景震撼的视觉体验,成为亲子游玩的绝佳去处。

▲ 游客在红色记忆小镇抗战体验园体验射击 师小强 摄

 

说起亲子游,红色记忆小镇抗战体验园绝对不能错过。作为青少年及党员干部群体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春节期间,园区内坦克、高射炮前排起了长队,各式狙击步枪、火箭筒等武器装备及射击活动,也都是抢手项目。

“通过参与体验军事拓展项目,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军事知识,厚植爱国情怀,也为红色研学旅游品质提升增添了新亮点。”园内讲解员杨少琨介绍,为丰富游客红色体验,纪念馆采用现场教学、情景教学、专题教学、体验教学、拓展教学等形式,通过参观讲解、观看“红色经典”演出、上党课、体验“部队整训”等项目,再现了八路军英勇作战、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场景,颇受游客欢迎。

春节期间,每天10点,不少游客会准时赶到红色记忆小镇政治部礼堂内观看红色经典剧目。耳熟能详的《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我是一个兵》等歌曲,让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群众群情激昂、高声合唱;《拥军秧歌》《庆丰收》更是让观众走上台前共同扭起胜利的秧歌。载歌载舞中,演员和游客一起诠释着军民团结一条心。

“你喝过花椒味儿的咖啡吗?”“来11封家书邮递所亲手写一封信吧”……穿行在赤岸村,连心巷映入眼帘,赤岸咖啡馆、赤岸茶棚、文创摊点、手工民俗编制品、涉县特色农副产品等令游客眼前一亮。据了解,为盘活纪念馆周边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涉县以赤岸“连心巷”13个主题院落为空间载体,将红色文化和主题业态结合,打造了小而美、红且精的红色主题沉浸式旅游目的地,大大丰富了当地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游在景区、食住乡村”的旅游新格局。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为丰富游客体验,春节前后,红色记忆小镇、太行颂文化园打造了红色灯光秀,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最新光影技术,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流光溢彩夜辉煌”的繁华景象,在为游客带来多重游乐体验的同时,也点亮了涉县红色文化旅游“夜经济”。

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芳表示,红色革命文化是涉县的根与魂,更是推动当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太行红河谷旅游经济带正在加速推进,依托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涉县将通过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文旅融合、创新业态,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主题深度体验旅游区,逐步实现从“点燃”精神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接力,努力形成带动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新标杆、新典范。

 

湖南刘少奇同志

纪念馆:

修炼“内功”

迎接红色旅游复苏热潮

中国文化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吴力斌

 

春节假期以来,各地文化和旅游行业强劲复苏,红色旅游更是成为疫后旅游业复苏的“先行军”。在湖南长沙花明楼景区,根据智慧景区管控中心预约平台统计,2023年春节假期接待游客人数约是去年的5倍,达到11.5万。

为更好地服务文旅复苏带来的参观客流,花明楼景区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不断提升展陈和讲解质量,利用科技手段完善数字化博物馆,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并不断丰富研学游内容和线路,更好地满足青少年游客需求。

展览陈列是红色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发挥教育功能的核心载体。在当下的红色旅游热潮中,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利用研究成果,不断创新展陈内容与形式,设计推出的“共产党人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刘少奇与百姓”等专题展览均体现了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有机统一。

▲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推出的研学剧《走出炭子冲》 受访单位供图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挖空心思将优质的展陈内容更好地传达给游客。该馆创新采用“交流式”的现场讲解形式,将讲解员的身份定位为“组织者”“引导者”,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进行对话式讲解,开辟实施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教育,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让游客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想”。同时,馆内员工还自编歌舞、小品、弹词、情景剧等文艺节目,以讲、唱、演,音与诗、画相结合的方式,将刘少奇同志的思想和精神搬上舞台,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其中,“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的初心和使命”特色党课和《走出炭子冲》双时空情境研学剧等都收获了大批粉丝。

据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副局长熊学爱介绍,当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刘少奇同志丰富的精神内核,进一步提质展陈内容,丰富文创产品种类。“今年,我们还加强了与全国刘少奇纪念地的馆际交流合作,计划推出‘追寻刘少奇足迹——全国刘少奇纪念地联合展览’,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熊学爱说。

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持续提升景区智慧化服务,不断丰富景区智慧化管控平台,完善景区线上预约、线路推荐、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服务。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丰富展陈内容,展示特色文化内涵,完善新媒体矩阵平台,开发云游览、云演艺、云文创等产品,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使观众更便捷、更自由地共享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

据了解,该馆虚拟展厅在线展示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刘少奇”等5个精品展览,由超清相机拍摄加后期合成制作而成,共设有179个拍摄点,每个拍摄点都为观众设置了语音讲解。平台自带VR功能,观众带上VR眼镜便可身临其境地观看展览。

纪念馆红色基因库项目现已完成包括92件三维文物、360件二维文物、12本书籍在内的刘少奇同志珍贵文物数据采集和沉浸式数字展厅制作等,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的游客重新选择线下参观。在此背景下,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继续坚持用科技提升革命文物展陈水平,借助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深度挖掘,把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以数字化的思维逻辑和技术手段“还原”到线下场馆,打造陈列展览精品。

为与时俱进地传承红色文化,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需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针对研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该馆先后与100余家大中小学合作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基地,打造了“刘少奇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开发了“缅怀伟人献花礼”“我是文化传承人”“刘九书柜求学路”等中小学生研学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熊学爱介绍,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刘少奇同志思想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打造了特色“初心课堂”,开发“工运领袖刘少奇”职工思政课、“我是小小文保员”研学课程,联合中小学校推出微故事系列线上教学课,创新文艺党课内容和形式,开发音乐思政课,让思政教育在艺术氛围中深入人心。同时,该馆还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科普等提质现有10堂中小学生研学课程,推出“学习党的二十大 追忆伟人革命史”等系列活动,优化研学精品线路。

由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参与、协助拍摄的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此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引发了广泛讨论。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支持配合下,位于花明楼镇的该剧拍摄实景地如今已建成花明楼红色影视文化体验园,成为全景代入式影视体验基地,目前已授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以及“湖南中小学生研学基地”。

 

重庆涪陵

816工程景区:

“红色+”助推高质量发展

侯文斌

 

历史悠久的重庆市涪陵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热度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游客被涪陵区独特的文旅资源所吸引。

816工程景区作为三线建设在涪陵区遗留下来的工业遗址,聚合了红色教育、三线建设、国防军事、核能利用等诸多元素,具有极高的国防军事、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安全教育的活教材。景区先后被授牌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和“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近年来,重庆市涪陵交通旅游建设投资集团(简称“涪陵交旅集团”)在编制景区提档升级规划时,遵循“尊重历史,突出特色,彰显文化,协调发展”的编制思路,优化设计“英雄海”“信仰之光”“816工程历史纪念馆”等红色主题项目,重点突出景区弘扬革命精神的功能定位,科学有序开发景区红色旅游资源,实现历史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平衡。

涪陵交旅集团在景区日常文物保护工作中,每年投入不低于200万元经费,重点加强对洞内建筑物、文化标语、文物展品等文化符号进行保护,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价值,通过“实地看、现场听”的方式,让广大游客近距离感悟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

▲ 四川南充中学组织学生到816工程景区开展研学活动 受访单位供图

 

同时,随着“红色+研学游”热度的不断上升,816工程景区凭其特有的历史、人文、红色资源,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党建、干训、研学基地。在提档升级突破发展中,深入提炼老一辈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优化编制讲解词,并选培骨干讲解,开展红色宣教工作,不断拓展提升红色讲解品质。

据了解,景区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级干部培训基地、首批“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重庆市文明单位、2022年度涪陵区科普基地。截至目前,816工程景区游客接待达80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超6000万元,研学团队就达2000余批次7万余学员。

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元旦和春节期间,816工程景区游客接待量与常年度同期相比增长97%,“红色+”蕴含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力带动了涪陵区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

此外,景区在做好816工程遗址保护利用的前提下,不断挖掘816工程历史文化资源,在现有洞体教学点及在建816干部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拓展19栋干打垒营房、816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按照特色化、精品化、专业化的思路,通过专业设计和系统修复的手段,进行功能化修缮改造,不断丰富党建干训教育素材,形成集实时参观、实景教学、实践体验、实地纪念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涪陵交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将充分发挥816文化研究会平台作用,构建816文化与国内其他以三线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协会交流渠道,深入挖掘816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研讨会、专题座谈会,联手重庆红岩连线编纂研学教案等交流学习方式,不断传承和弘扬816红色文化精神,扩大816工程景区的影响力。同时,大力推广《洞见816》演艺教育节目,推动景区与周边红色资源的有效串联,依托景区自身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816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助推涪陵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编辑:人民头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人民头条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人民头条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